最近一位朋友向我诉苦:2017年在燕郊首尔甜城皓月园买了一套33层的高层住宅,当时单价高达3.2万/平米,如今市值却跌到不足1万/平米,即便忍痛降价也难以转手。
面对这样结果,梳理原因有这几条:燕郊楼市大幅回调,实际上是政策收紧、供需失衡、市场泡沫、产业基础薄弱、配套不足以及市场预期逆转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为什么很多普通购房者总是“看不见”这些风险?又为什么有些人总陷入“高买低卖”的困局?
1、信息环境失真:短视频平台充斥“血亏甩卖”“一夜暴涨”这类极端个案,算法往往只推送0.1%非常规案例,无法反映市场真实全貌。长期浸泡其中,容易导致用户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或过度悲观,或盲目乐观。
2、依赖非专业意见:超过六成购房者在决策前会咨询亲友同事,但其中很多人缺乏基本的财经素养(例如不理解房贷利率的构成和影响),导致建议本身可信度存疑,决策建立在薄弱甚至错误的基础上。
3、认知范围狭窄:很多人过度关注自己小区甚至单一房子的价格波动,却忽视了区域经济动态。比如,是否注意到三站地铁之外科技园引入的新产业和高薪岗位?没有区域联动的视野,就很难对资产价值有全面判断。
下次看房之前,不妨先问自己这三个关键问题:
1、时机是否合适?
很多人买房喜欢跟风,市场最热时冲动入场,往往正好买在价格高点。一旦政策转向、市场降温,房产迅速贬值。2017年环京楼市狂热期进场的购房者,至今仍深套其中。某种意义上,时机选择甚至比选区位更重要。
2、房子是否保值?
一些人因为单价“便宜”选择了有硬伤的房子:比如偏远地段、小开发商、户型差、配套缺失。这类产品在市场上升期或许能跟涨,但下行期往往最先下跌,并且流动性极差。
3、成本是否可控?
很多人忽略房产的持有成本:房贷利息、物业、维修等…如果租金回报率极低,每年净亏损达到3%-5%,持有时间越长,累计损失越大,最后只能被迫“割肉”出售。
最后,建议普通购房人:优先选择核心区位、具备稀缺价值的优质资产;理性评估持有成本与自身现金流,不做超出承受能力的决策;建立长期持有心态,放弃短期套利的投机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守住价值,避免“买房即贬值”的困境。
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