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里的商业哲学
灶火里的商业哲学
7月20日中午,北京东城区长保大厦一楼,玻璃厨房里厨师老张正抡着大勺翻炒猪脚饭,汗珠顺着帽檐滴进灶台,“滋啦”一声化作白烟。门外三米宽的外卖柜前,穿着红色制服的京东骑手扫完码,拎起十份餐盒匆匆跨上电动车。没有堂食座椅,没有叫号广播,只有取餐柜的指示灯无声闪烁——这是京东首家自营外卖店“七鲜小厨”开业第一天的场景。
两天后,京东宣布投入10亿现金招募1000道招牌菜,每道入选菜品保底分成100万元。费大厨的辣椒炒肉、嘉和一品的南瓜粥、紫燕百味鸡的藤椒鸡,这些地方名菜的秘方未来将可能被打包送进京东的中央厨房。
当美团用算法调度着全国9800万单外卖时,刘强东却把砝码压在了一口铁锅、一筐直采蔬菜和厨师的掌勺温度上。
“别人赚快钱,我偏要打硬仗。”宿迁农村走出的京东创始人,再次把商业博弈变成了价值观较量。
展开剩余83%一、砍掉座椅的餐馆
玻璃厨房里摆着台智能炒菜机,但老张坚持亲手调味。“机器只管火候,酱料配方在我脑子里。”他掀开锅盖,隆江猪脚混着卤香的热气扑面而来。开业三天,这道售价26元的招牌饭已卖出三百多份,用户评价清一色标注着“锅气足”“不像预制菜”。
这种“透明现炒”模式,源自刘强东一个月前的预告:“京东外卖将出现跟美团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东哥的解决方案竟如此“笨重”——自建门店、自聘厨师、自控食材。更反常规的是,京东主动砍掉堂食区,把租金成本全押在外卖履约上。
京东为何敢这么干?秘密藏在后厨的食材筐里。
每天凌晨五点,京东物流车从通州蔬菜基地运来净菜,包装袋印着“七鲜专供”溯源二维码。这印证了刘强东六月份的内部讲话:“我们做外卖是为了服务生鲜供应链,前端卖饭可以不赚钱。” 云南褚橙基地的案例显示,京东供应链能将生鲜损耗率大幅降低,农户增收明显。若复制到餐饮,一份猪脚饭的食材成本可比传统餐馆低出不少。
重资产曾是京东饱受争议的战略选择。2007年刘强东将融资额的80%投入物流建设时,这一决策曾引发投资人强烈质疑,被斥为"烧钱无底洞";十八年后,京东物流的"211限时达"已成为行业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如今七鲜小厨的万店计划,正是对自建物流战略的复刻——用短期亏损换取长期控制权。
二、10亿买配方
“这100万保底金,够我在县城开三家分店了!”湖南某湘菜馆老板李师傅握着手中的招牌剁椒鱼头配方第一时间提交了报名意向。像他这样的合伙人,京东要招募1000位。传统餐饮业最痛的悖论被一举打破:地方名厨困于房租和扩张成本,食客苦于异地吃不到正宗味道。
京东的解法像极了芯片设计业的分工——
厨师只当“菜品架构师”,提供核心配方并参与研发;京东负责“流片量产”:从冷链配送、标准化制作到品控管理。首批报名的费大厨辣椒炒肉,将通过京东的智能炒菜机复刻火候参数,直供全国门店。
细算下来,这套模式与刘强东的“三毛五理论”一脉相承:如果赚一元钱,京东只拿七毛(三毛五给团队,三毛五做发展基金),剩余三毛留给合作伙伴。当其他外卖平台因综合费率遭商家诟病时,京东选择用分配机制重建信任。
而京东更深层的野心在于打通B端市场——京东外卖已覆盖中石油、工商银行等15000家企业,未来通过团餐订单批量消化产能,可能复刻京东从3C向全品类扩张的路径。
三、运河少年的“长期主义”
宿迁来龙镇的老农至今记得,1992年刘强东上大学前,乡亲们凑的500元缝在他内裤夹层里。这段经历烙印成他的商业哲学:低利润运营才能建最长久的壁垒。
从自建物流到自营外卖,京东总在行业最混乱时入场:
2003年非典关停实体店转型电商,靠论坛发帖求生; 2024年行业价格战时,砍掉20%营销预算投向农产品直采; 2025年外卖红海中,坚持为12万骑手缴五险一金,年成本超22亿。这种“逆周期投入”正重塑行业规则。京东测算发现,骑手留存率提升后,配送投诉率大幅下降,间接降低培训成本。而七鲜小厨的透明厨房,与京东扶贫项目“跑步鸡”一脉相承——当年给鸡戴脚环监测步数,如今用直播厨房自证无预制菜,技术成为信任的破壁器。
更大的作用在榜样效应。京东自营外卖厨房的标准化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一旦形成规模,势必会带领外卖市场其他餐饮企业在品质上向上兼容。消费者习惯了这种高标准的外卖,那些在食品安全上不达标的餐食,到时他们必定不会再多看一眼。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尾声:灶火不灭
暮色渐沉,老张擦净炒锅准备下班。玻璃窗外,最后一位骑手取走餐盒,车尾箱的京东logo没入车流。楼上,长保大厦的霓虹刚刚亮起,“七鲜小厨”四个字在外卖柜灯光的映衬下略显孤单。
而刘强东的赌注从来不只是商业。
当算法把外卖压缩成代码与时效的竞赛,他执意把灶火点燃在商业链条最重的环节;当预制菜成为行业降本捷径,他坚持“现炒现做”的笨功夫;当骑手社保被看作成本负担,他公开承诺:“我们要让送餐员挺直腰杆挣钱。”
这种选择源于苏北农村的生命记忆——给相亲们发压岁钱的宿迁少年从未忘记,真正的改变需要“授人以渔”的耐心。从自建物流到菜品合伙制,表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内核却是对劳动尊严的坚守:让厨师凭手艺而非房租赚钱,让农民靠品质而非补贴获利。
2025年的外卖战场,美团日单量破亿,淘宝闪购狂撒500亿补贴,京东却用10亿买配方、开万店的重资产模式突进红海。这像极了二十年前中关村柜台前的青年刘强东——当同行用翻新机赚快钱时,他坚持明码标价卖正品,最终等来了乱象终结的时刻。
商业文明从无捷径,所有伟大企业终将回归对人性的尊重。正如七鲜小厨玻璃房里跃动的灶火,照亮的何止是外卖盒饭?还有曾被资本寒冬冻结的,关于公平与温度的创业初心。
发布于:北京市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