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对你这篇文章的改写版本,保持原意的同时,稍微丰富了细节和表达,字数变化不大:
---
二战前的几百年间,英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殖民帝国,利益遍布五大洲、海洋四方。与此同时,俄国则是亚欧大陆上最具实力的陆地强国。两国的利益在多个地区存在重叠和冲突,尤其是在东欧、黑海沿岸以及远东的东北亚地区。基于这种利益上的碰撞,二战前英国对俄国采取了严密的遏制政策,处处与俄国作对,以防止其扩张。这种态度与行为,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是完全合乎逻辑且易于理解的。
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失去了印度这颗皇冠上的明珠,以及苏伊士运河这一关键战略要地,其领土面积大幅缩减至仅有约24万平方公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从昔日的全球霸主沦为一个普通的欧洲强国。此时的英国与苏联(俄国的继承者)之间,已经不再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英国依然处处针对苏联,成为反俄阵营中的领头羊,声势最大、动作最猛。这究竟是为何?
展开剩余77%司马迁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绝对是一句至理名言。英国与俄国看似关系疏远,但英国反俄的行为背后,必定有其深刻的利益考量。那么,英国究竟从反俄中获得了什么好处呢?
---
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大炮不响,原地爆炸。
一般来说,国家的实力通常与其领土广袤和人口众多成正比,面积越大、人口越多,国家的综合国力往往越强。然而,近代史中诞生了一种新型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国土面积不大,依然能成为强国。荷兰是最早实践资本主义的国家,而真正将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则是英国。
英国本土面积仅约20多万平方公里,若仅凭国内的工业和农业产出,英国人的生活可以算是富裕,但绝不足以让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赚取巨额利润。为此,英国必须积极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垄断殖民地的贸易市场,圈定全球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不得不频繁发动对外战争——炮火一响,利润便滚滚而来。
战后,英国已经失去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但其传统的“软实力”依旧存在。虽然不能直接出兵打仗,英国依然能够通过怂恿其他国家发动战争,从中获利。英国和美国是性质相似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世界各国都和平发展,英国本土狭小的经济规模难以满足资本家的利益需求。只有通过搅乱欧洲,制造冲突,英国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在欧洲,唯一有实力让小国感到威胁的是俄国,因此英国不得不持续对俄采取敌对态度。
正因如此,英国历来被称为“欧洲搅屎棍”,几乎处处与俄国为敌。
---
二、英美利益交织,携手遏制俄国
单靠英国这一个“搅屎棍”想在欧洲搅乱局势,无异于痴人说梦,毕竟英国的国力有限。此时,美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进入舞台,成为英国的最佳拍档。美英两国在搅乱亚欧大陆局势上拥有高度一致的利益诉求。
美国同样是资本主义强国,其资本绝不会满足于仅在美洲获利,而对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亚欧大陆垂涎已久。亚欧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陆,其经济潜力巨大,吸引着美国资本的目光。
因此,美英两国常常步调一致,英国担任急先锋,美国则是幕后大哥,共同对抗俄国。俄国的反制措施令欧洲小国感到忧虑,纷纷寻求美国的安全保障。美国一旦提供保护,欧洲国家自然难以拒绝其条件。欧洲大陆一旦陷入混乱,欧洲资本大批转移至美英两国避险,令美英获得丰厚利润。
---
三、英国的“大国梦”与对美俄的复杂情感
俗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英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历史辉煌无比。英国的资本家和国民怎会甘心被困在欧洲的一隅,沦为一个普通的富裕小国?他们怀念昔日全球风云人物的光辉岁月,梦想重现大国荣光。
二战后,英国曾试图保留部分殖民地,但美国和苏联联手对付英国、法国这些老牌殖民帝国,迫使他们放弃殖民地。英国被这两大国“夹击”,无奈让步。尽管英美共享许多利益,英国对美国和苏联(俄国)心中仍存怨恨。
因此,英国总是在机会出现时,背后算计美国与俄国,挑唆两国互相冲突。英国既能从中渔利,又能通过削弱美俄两强,追逐自己恢复大国地位的梦想。只要现存的世界强国被削弱,英国重建帝国的野心便有望实现。
---
总结
英国本土所能产生的利益远远无法满足其资本家的贪欲,必须不断搅乱全球更多地区以获取利益。因此,英国与美国结盟,共同针对俄国。这种对抗既让英国获益,削弱了现有强权,也为英国重建帝国梦铺路。
---
如果你还想,我可以帮你改写得更口语化,或者更学术化,告诉我哈!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