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传统工科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自2024年以来,许昌学院食品与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教师团队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奥尔堡PBL教学模式,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应对教育挑战,探索融合新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人才培养需求。许昌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专业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两张皮"现象,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团队以真实产业问题为导向,重构教学体系,推动专创融合。这一改革被列入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系统重构教学体系,突出能力培养
制药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革。首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联合行业企业专家,修订2024级培养方案,确立"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双核培养目标,新增《制药工程创新创业大赛实训》等特色课程。其次,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了6门专创融合及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包括《制药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制药工程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等,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理念,将真实工程问题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教学模式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经历问题提出、分析、解决的全过程,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校企共建的7个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产业场景,使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2022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郭婷婷表示:"在PBL教学模式下学习,能让我们在专业学习中直面产业问题,比如《药物化学及实验》课程中就有-优化抗癌药物合成路径这个课题,大家都觉得这比纯理论课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成就感"。
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
经过教学实践,改革成效显著。在科研创新方面,学生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包括SCI收录论文12篇、EI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6篇。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15项,参赛学生规模达200余人,获奖率提升至75%。实践教学成果同样突出。学生主持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横向课题十余项。2024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参与试点改革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85%的企业反馈学生"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这背后是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结果,当课堂中展示的“大国工匠”案例与学生实验日志上反复优化的数据相互呼应时,工匠精神已经内化为学生科研精神的具体行动。学生程国俊感慨:“为优化参数熬夜验证时,我想起屠呦呦先生团队的无数个奋斗的日夜——科研就是一步一步的思考与坚持。”
同时,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取得新进展。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3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河南省科技副总1人,许昌英才2人。65%教师都有企业工作或者挂职经历,超半数老师都是双师型教师,其中舒朋华博士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河南省首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其教学改革实践为其他专业教师成长提供了新路径。
许昌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探索出了一条专创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PBL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二是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共建实践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三是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同类院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范本。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面向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王德国 刘青)
编辑:林辉审核 :莫韶华
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