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夏日时节,记者走进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火花镇平寨村的一处农家院坝,村民罗朝福正熟练地拣起个头匀称、熟度正好的果子,轻轻套上泡沫网,熟练码进纸箱格子。“咔嚓!”封箱胶带一响,印着“火花蜂糖李”的果盒被一层层摞了起来。
“瞧瞧,整整500多亩!今年挂果的就有170亩,亩产700斤上下。”午后,爬上山坡眺望果园,罗朝福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
“挑那直径45毫米以上的大果,一斤能卖30多块!”看着那些浑圆饱满、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的果子,罗朝福伸出两根手指比画起来:“算算账,今年光纯利,少说也得20万元!”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片漫山遍野、挂满“金果”的果园,还只是光秃秃的荒山坡地。
如今的“甜蜜事业”,离不开这蜂糖李的“甜”。罗朝福随手拿起一个熟透的李子轻轻一掰,琥珀色的果肉随即裂开,晶莹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尝尝,核小肉厚,甜得很!”
这“甜”从何而来?原来,火花镇地处低热河谷,平均海拔700米,年均温度接近18摄氏度,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长达320多天,简直就是为蜂糖李量身定制的“甜蜜摇篮”。
然而,要想把荒山都种满“甜蜜”,罗朝福碰到的坎儿也不少。“头几年,技术不精,管理跟不上,果子个头小、品相差、卖不上价,我心里那个急!”他坦言,也曾有过动摇。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老罗和乡亲们认准了这个理,请专家、学技术,外出考察、回来琢磨。施肥、剪枝、疏果、防治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慢慢地,果子品质上去了,口碑传开了,火花蜂糖李的“甜”成了金字招牌。
找准了路,便铆足了劲头干。近年来,紫云县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形成以蓝莓、蜂糖李为主的两大特色产业示范带,全县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11.3万亩。
如今,蜂糖李果树像“绿色绒毯”铺满火花镇15个村的山坡,惠及3940户村民。火花镇党委书记胡伟介绍:“今年可采摘面积约4.5万亩,预计产量1.8万吨以上,产值超过3.6亿元。”
“蜂糖李裂果是水分调控不当、施肥不均衡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为让“甜蜜事业”根基更牢、后劲更足,今年的管护关键期,紫云县专门邀请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的农技专家走进火花镇果园,现场为农户们开展培训。
紫云县还持续落实产业奖补优惠政策,按每亩700元的标准,补助脱贫群众发展蜂糖李、柑橘等精品水果种植。去年,火花镇又在兴合村成功落地以工代赈项目,9.3公里机耕道硬化一新,18.7公里采摘便道蜿蜒入林间。胡伟告诉记者:“‘产业血管’一通,果子损耗少了,运出去更快了,品质更有保障。”
走进兴合村的蜂糖李种植基地,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一天150块工钱,这活能干一个多月呢!”从附近纳座村赶来的村民皮昌芬,边麻利地采摘蜂糖李边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小孩。这日子,比啥都强!”
日头偏西,站在新修的机耕道上,望着满载鲜果的车辆驶出大山,胡伟信心十足地说:“下一步,我们还要把李干、果酱、果酒等各类深加工都搞起来,发展‘采摘+体验+观光’的农旅融合新项目,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蜂糖李产业,吸引更多山外的客人走进紫云,感受这份来自深山的甜蜜馈赠。”
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