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东汉末年只有魏、蜀、吴三国争霸?其实,那只是罗贯中笔下的“文学版图”。
真正的历史中,天下早已“四分五裂”,有一个政权真实存在,却被整整抹去了数百年,仿佛从未出现过。
《三国演义》洋洋洒洒写了上百万字,却对这“第四国”只字不提——是地位太低?还是背后牵扯了无法说出的隐情?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东汉末年是一个乱世。
外有异族入侵,内有黄巾起义,皇室陷入混乱,各路诸侯开始蠢蠢欲动。
自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以来,董卓、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相继崛起,天下局势风云变幻,战火遍地。
展开剩余88%就在中原地区烽烟四起之际,北方边陲辽东地区也有一位雄主在暗中崛起,只是鲜为人知。
他就是公孙度,燕国的建立者。
乱世枭雄公孙度公孙度(约150年-204年),字升济,是幽州辽东襄平人。
他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有着过人的谋略和胆识。
早年,公孙度在辽东当了太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很快在当地站稳脚跟,得到民心。
那时候,董卓想要搅乱京都,辽东太守不愿向他低头,结果被董卓杀害。
恰好公孙度的好友徐荣向董卓举荐了他,公孙度就莫名其妙地当上了辽东太守。
这个位置可不一般,权力大过普通诸侯。
一统辽东,称帝燕国公孙度可不是一个甘于寂寞之辈,他有着巨大的抱负。
作为辽东太守,他立即着手开疆拓土。
他东征高句丽,西讨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时,公孙度不断完善辽东的吏治,提高生产力,很快使得辽东欣欣向荣,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看着自己的实力日渐强大,公孙度终于按捺不住,在辽东称帝,建立了燕国。
他参照汉朝制度,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享受着帝王的奢华生活。
一时间,东汉末年的天下竟是四分天下,魏、蜀、吴、燕并立,真可谓是波澜壮阔!
宠辱不惊,与时俱进然而此时的燕国尚不能与中原三国相提并论。
一方面,燕国远在辽东,离权力中心太远;另一方面,当时曹操、刘备、孙权都在为了统一天下而厮杀,无暇顾及燕国。
公孙度审时度势,他知道单凭燕国一己之力无法对抗中原的霸主。
所以他主动向曹操称臣,表示臣服。
曹操欣然接受,还封公孙度为魏国公爵,从此燕国在曹魏的庇护下,得以继续发展。
公孙度的这一决定,无疑是明智之举,为燕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
鼎盛时期,举国百万公孙度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皇位。
公孙康不负父亲重托,励精图治,燕国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鼎盛。
那一时期的燕国,国力强盛,人口达到百万之众,军队更是多达十万,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都已今非昔比。
公孙康还进一步扩大了疆域,彻底征服高句丽,迫使其臣服。
两国结为兄弟之好,从此辽东局势更加稳固。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然而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燕国的辉煌最终难以长久。
公孙康死后,他的弟弟公孙恭和儿子公孙渊为了皇位展开了争斗。
当时的公孙渊年轻气盛,不愿再向曹魏称臣。
他频频挑衅,彻底激怒了曹魏皇帝曹叡。
曹叡决心铲除燕国这个隐患。
他两次派军征伐,第一次并未成功,第二次却派出了他手下最强大的将领——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人,可以说是曹魏的第一智囊,也是一位善于用兵的将领。
他带领一批经历过汉中争夺、濡须口之战的精锐部队,所向披靡,迅速击溃了燕国的军队,生擒公孙渊,彻底灭亡了燕国。
就这样,燕国在历史的舞台上陨落了,成为了东汉末年第一个被灭亡的割据政权,整整存在了48年。
后世评说,褒贬不一后世史家对公孙度和燕国多有评论。
有人认为,公孙度是一代枭雄,他在乱世之中开创基业,虽然最终没能统一天下,但也算是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地方政权。
也有人批评公孙度孤注一掷,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无论如何,公孙度和燕国都在那段混乱的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他们的故事,虽不如三国鼎立那般广为人知,但同样精彩纷呈,展现了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结语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英雄辈出,风云变幻。
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同时期的燕国却鲜为人知。
这或许是因为燕国终究不过是一个割据政权,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不够显赫;也可能是因为燕国的故事不如三国那般跌宕起伏,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冲突矛盾。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不写燕国,自有他的考量。
他要写一个气势恢弘、扣人心弦的故事,自然要把笔墨集中在能彰显时代特色、展现人性冲突的三国征战上。
燕国的故事,或许更适合另外的笔法。
尽管如此,燕国依旧是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见证了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一个偏安一隅政权的鼎盛,以及最后的分崩离析。
它代表了一种不同于三国的历史可能性,为我们留下了另一种关于抉择、谋略、成败的思考。
历史已然远去,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空间。
或许正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燕国的故事,正是那变幻莫测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值得我们驻足凝望。
发布于:山东省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